【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研习】

“走进山水人物——刘三姐”研学团队。

以本土风貌传承本土文化,“刘三姐”这一丰富的民族文化,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与想象,在不同的时代中拥有不同的故事传奇,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构建出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内涵,而展现出来的主体内容包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集合,最终拓展至她所象征的少数民族文化大范畴,呈现与阐释本土民族的文化自信。各班由景区研学老师带领同学讲解参观并完成研学手册,重点了解并学习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究博物馆文化意识。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强更活的生命力,《印象·刘三姐》精心筹备了刘三姐文化研学基地,除了充分凸显刘三姐文化传承元素外,还结合青少年的课外学习兴趣特点开发设计了充满浓郁八桂风情和民族特色的系列研学课程。

 

 

活动安排:

课程内容:

1、行前预习:签订合同后提供指导

2、行中:车上介绍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情况、安全须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分组积分。

3、在鼓楼广场拍集体照 5-10 分钟

4、实地观摩,探索解疑。

(1)侗族大歌拦路歌的独特形式欢迎研学团队.

(2)参观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1小时),带领同学讲解参观并完成研学手册.

(3)学习山歌对唱(45 分钟),听传说故事,和老师共同演唱.

(4)观看学习竹竿舞,分组比赛(1小时).

(5)了解壮乡绣球的蜕变过程,绣球的传统功能(传情物),现代功能(手工艺品、吉祥物、展示品),制作绣球吉祥作品(1小时)

 

侗族大歌 -----------------------

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研学活动最初,《印象·刘三姐》艺术团的演员们会用喜庆的拦路歌迎接大家,使学生尽快沉浸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氛围中。

 

对山歌 -----------------------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盛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课程依托前期在“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内学习到的刘三姐文化,教唱广西传统山歌。在漓江江畔安排刘三姐主题山歌对唱活动,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的老师和《印象·刘三姐》的演员们由浅入深地传授着山歌技巧,让同学们在这个大自然的课堂里用歌声直观感受到了当地的特色民族风情和刘三姐文化长盛不衰的魅力。

 

竹竿舞 -----------------------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孩子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音乐感受能力。

 

竹竿舞的教学场所位于园区内的“竹林亭台楼阁”。“竹林亭台楼阁”由中外团队共同研制,坐落于园区原有刺竹生长区域,约覆盖长160米、宽14米的空间面积。此建筑鉴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布置,以及匠心精细的竹编技艺,还会以艺术装饰装置的形式优化园区体验。亭台阁楼漂浮错落在田家河竹丛之中,与阳朔的自然山水相契合,借用了竹子的生长习性和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形态,将其重新配置以形成新的空间,表现出与自然相适应的呼吸感。学生在学习竹竿舞的同时,还能领略广西特有的自然风光,更加贴近自然。

 

制作绣球 -----------------------

如今,绣球不仅是壮族的文化符号,也是广西的文化符号,随着刘三姐的歌声一起飞扬世界,带去广西的美好与祝福。广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这除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物”。因为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他们对每年农作物丰收与否十分关心,因而在各种祭祀、祈年的仪式中,农作物种子及播种、耕种等生产劳动形式往往都是表现的主题。如壮族农村建新房时,在墙基四角撒一些谷粒;架大梁时,要在梁上挂两束谷穗;给老人祝寿往往也要送些精米作礼。这些现象都象征着生长、生育、兴旺、平安之意。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制作流程:1.浆布、裁剪、绘图、刺绣、缝合成球瓣、填充、拼缝成绣球.

 

 

研学课程体系

课程主题 时长 适用年龄 课程属性 课程目标
1.唱山歌 60分钟 全学年段

国家非遗项目

广西如今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唱山歌,寻找歌仙刘三姐,传承和发展壮族山歌,传承和发展优秀壮族文化艺术。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为壮族山歌的传唱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通过唱山歌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广西壮族山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现场体会壮族山歌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无穷魅力。激励同学们如山歌年唱像春江水一样冲破千里浪,闯过万重难,奔流向前,去实现人生远大目标,去追求心中炽热的梦想。
2.竹竿舞 60分钟 全学年段

广西区级非遗项目,民族风情

跳竹竿舞是壮族最富有浓郁乡村气息民间艺术之一,它不仅代表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外国人称是竹竿上的健美操)而且还可以强身健体、培养勇敢、机智、灵巧、纠错的能力,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加同学们之前的团结友谊,是一项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舞蹈运动。

本课程主旨教学,所有同学通过由易到难的全程学习,可以深深的感悟到世界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伟大真理,激活智慧,创新思维,把它运用到正常的学习中,克服困难,圆梦理想。

3.侗族大歌 60分钟 全学年段

国家非遗项目

侗族大歌是歌唱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天然纯情的自然和声、优美核实的舞蹈表演饮誉世界歌坛。《印象刘三姐》及张艺谋艺术学校荣获侗族大歌自治区级传承基地,有着丰厚教学资源,在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中作出重大贡献。

通过欣赏学习侗族大歌,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原生态歌唱艺术“天籁之音”的神韵之声,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国家。

4.

博物馆研习

60分钟 全学年段 刘三姐印象博物馆,是在《印象刘三姐》园区鼓楼建筑群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2019年6月3日开馆,共设置7个展厅,馆内有10大类100多个系1000多件古籍文献和珍贵实物藏品,是全国展品种类与古籍文献史料最多的刘三姐主题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以“刘三姐”为核心,将其个人记载、传说 、歌谣文化等内容出发,探究与她相关的生活方式 、文化现象衍生与文化溯源,而展示出来的主题内容包含的人类审㺯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集合,最终拓展至她所象征的少数民族文化大范畴,呈现与阐释本土民族文化自信。 参观博物馆,更全面、更精准的通过研学项目,让学生传承、弘扬、传播源于广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